中国健康资讯网

美轮美奂的地球天堂——杜布罗夫尼克

2020-06-11 14:58   来源: 互联网

走马观城——杜布罗夫尼克

1

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古名拉古萨,Ragusa,现名是在1918年奥匈帝国(Austro-Hungarian Empire,1867—1918)崩溃之后,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官方承认并授权通过的)。面积364平方千米,坐落于克罗地亚南端风景绮丽、气候宜人的达尔马提亚(Dalmatia)海岸南部的石灰岩半岛上(42°40′N,18°07′E),具有中世纪古城风貌,是克罗地亚东南部港口城市,也是奈雷特瓦县(Neretvanska)首府,人口为28,428(2020)。


杜布罗夫尼克,城市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

旧城是14—16世纪采用花岗岩,建在一块突出海面的巨大岩石上的古城堡。北侧为陆地,墙外有护城河环绕,东、南、西侧临海,城墙上修有许多角楼和炮楼;城内完好地保存着14—16世纪的教堂、修道院、药房、宫殿及钟楼等;一排排具有罗马、哥特、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风格迥异的红顶建筑依山势而建;街道和街灯同样也是古色古香;每逢12:00和18:00,36间教堂悠扬悦耳的钟声齐鸣,回荡在城堡内外。

新城则有现代化的剧院、富丽堂皇的酒店、民宅以及其他的旅游设施,建于中部滨海的缓坡之上。

杜布罗夫尼克的岛屿星罗棋布,倚山傍海,林木茂盛,水质清澈,阳光充足,风光旖旎。年均气温17℃,冬均气温10℃,夏均气温26℃;年均降水量约为1,021毫米,全年日照时间约250天,素有“亚得里亚海滨明珠”“克罗地亚的珍珠”“城市博物馆”等美誉,是克罗地亚最大的度假胜地,更是世界旅游者倾慕的地方。

2

拉古萨建于公元7世纪中叶。在东哥特王国(Ostrogothic Kingdom,493—553,日耳曼民族的一支)灭亡之后,这里一直处于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395—1453)的保护之下,早在13世纪前就已成为地中海一支重要的海上力量;在十字军东征(Crusade,1096—1291)之后的1205—1358年,处于威尼斯共和国(Republic of Venice,697—1797,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共和国)的统治之下;在1358年缔结的《扎达尔和平条约》(Zadar peace treaty)中,拉古萨作为匈牙利王国(Kingdom of Hungary,1000—1867)的附属国获得了相对的独立。

15—16世纪是拉古萨的鼎盛时期,他们建立了“拉古萨共和国”(Republic of Ragusa,15世纪—1806,中世纪的城市共和国);发生在1667年的大地震中拉古萨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城市走向衰落;1699年,以将涅姆(Neum,东南方向空间距老城约51千米的港湾)出售给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1299—1923),以避免卷入奥斯曼帝国与前进中的威尼斯共和国的战争中去;1806年,为解除俄罗斯帝国(Russian Empire,1721—1917)与黑山联合舰队对城市长达一个月的围攻(期间约有3,000枚炮弹落到城区),拉古萨共和国被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5)连蒙带骗地给占领了;1808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元帅马尔蒙(Auguste Marmont,1774—1852)首先将拉古萨并入“意大利王国”(Kingdom of Italy,由拿破仑建立并任国王,1805—1814),不久又被纳入法国控制的伊利里亚行省(Illyria Province,1809—1814)的管辖范围。

1815年拉古萨又被奥地利帝国(Austrian Empire,1804—1867)吞并,后受奥匈帝国统治,于一战(World War I,1914—1918)结束的1918年归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Kingdom of Serbia Croatia Slovenia,1918—1929),并更名为杜布罗夫尼克;二战(World War II,1939—1945)期间又成为德国纳粹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Croatia)的一部分;1944年10月,铁托(Josip Broz Tito,1892—1980)领导的南斯拉夫游击队进入城市;随着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Federative People's Republic of Yugoslavia,1945—1963)的建立,杜布罗夫尼克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一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的武装冲突(1991年10月,杜布罗夫尼克遭到以塞尔维亚族和黑山族为主的南斯拉夫人民军长达7个月的炮击轰炸)中,有56%的城市建筑遭到严重毁坏,老城城墙也遭到650次持续炮击(前南斯拉夫国际战犯法庭对组织围攻的人民军将领和官员进行了起诉,指挥炮击杜布罗夫尼克的帕夫莱·斯特鲁加尔将军被判处入狱8年)……

历史上的拉古萨曾是著名的商业和海事中心,也是海上列强的必争之地。作为拉古萨共和国的首都(拉古萨、威尼斯、热那亚、比萨和阿马尔菲等都被称作航海共和国),借指航海贸易在这些城市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唯一一个在亚得里亚海(the Adriatic)东岸地区与威尼斯竞争的国家。

3

杜布罗夫尼克城墙(Walls of Dubrovnik)是围绕在老城周围的防御性石墙,初建于7世纪,当时的“城墙”类似于“木栅栏”。现城墙的大部分都是建于12—17世纪,与海相接的墙体最高25米,靠陆地部分的墙厚为4~6米,临海部分的墙厚为1.5~3米,不间断长度1,940米;共有5座城门、2个角楼防御工事、3个圆形碉楼和14个方形碉楼(曾配备120多门火炮),以对海陆不同方向来敌进行炮火抵御;陆地墙外还有护城河,早期的入口设有吊桥。这是欧洲最大最完整最复杂的城墙系统。

这座城墙保护了拉古萨5个世纪的平安与繁荣,被认为是中世纪最伟大的防御系统之一。1979年,杜布罗夫尼克老城和很大一部分城墙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网络图片

派勒城门(Pile Gate)是杜布罗夫尼克的主要出入口之一,位于老城西部。外城门修建于1537年,是文艺复兴风格的拱门,上方有城市的保护神圣布莱斯(St. Blaise)的雕像,由20世纪克罗地亚雕塑家伊凡·梅斯特罗维奇(Ivan Mestrovic,1893—1962)所雕刻;之后,再通过一座建于1460年的哥特风格3拱石桥,抵达和城墙直接相连的内城门。

普拉察大街(Placa Street)是杜布罗夫尼克老城的主干道,从派勒城门一直延伸至另一端(建于1902年)的普罗切城门(Ploce Gate),全长292米。街道最初由红砖铺就,1901年改铺石灰岩。因年代久远,路面被踩踏磨光而散发着温柔的光泽。

奥诺夫里奥喷泉(the Fountain of Onovlio)位于普拉察大街始端,由那不勒斯(Naples,意大利南部城市)建筑师奥诺夫里奥(Onoferio)建造于1438年。喷泉为圆顶多边形两层结构,上层是精美的雕塑,1667年大地震时被毁,只剩下16个面具雕塑装饰的出水口。喷泉位于入城的必经之处,是当时城市的饮用水供应系统。水源来自距杜布罗夫尼克12千米的里耶卡小镇(Rijeka),通过覆盖沟渠引渡到这里。长期以来这里形成了一种习俗:进城的人都要在此洗手,以避免将“厄运”带入城里。现今的这里永远都坐满了歇脚的游人。

圣斯帕斯教堂(St. Spas Church)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天主教堂,也被称圣救世主教堂,建成于1528年,为纪念在16世纪20年代的地震中遇难的人们而建。据说在兴建时,全城的女性无论贵族还是贫民都参与其中。她们搬运石块,捐出牛奶和鸡蛋掺入石灰浆中,从而使教堂特别的坚固。发生在1667年的大地震,虽然导致了全城3/4的建筑坍塌,但此教堂却完好无损。

圣方济各会教堂修道院(Franciscan Monastery & Museum)位于圣斯帕斯教堂右侧,为克罗地亚最古老的宗教场所。始建于1317年,内设博物馆、药店(为欧洲最古老的药店之一)和图书馆等。1667年被大地震破坏,现为后来重建的。

大门上方圣殇场面的雕刻完成于1498年。圣母伶子的造型带有哥特式的刚毅,裙子的皱褶又透出文艺复兴的气息;院内一片绿色,连拱式柱廊和教堂混合着罗马和拜占庭的建筑风格。主要藏品有15世纪银质十字架和香炉各1件,以及18世纪来自耶路撒冷(Jerusalem,以色列首都)的耶稣(Jesus,前4—33)受难像,还有贝马尔丁·古采蒂奇于1541年写下的《殉教史》等。图书馆中藏有30,000 卷图书和22件羊皮纸手抄卷以及1,500份极具价值的手写文献。

杜布罗夫尼克大教堂(Dubrovnik Cathedral,也称圣母升天大教堂),建筑外观极为宏伟,很远就能看见它那高耸的圆顶,是城市的地标建筑之一。最初是在一座7世纪会堂的旧址上修建的;传说得到了英国狮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1199,1189—1199)的资助(在1192年十字军东征返回英国时,他的船在附近的洛克鲁姆岛海域沉没,因在此处上岸而幸免于难),于12世纪被扩建;之后又毁于1667年的大地震,于18世纪初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原本为罗马式改建了这座巴洛克风格的替代品。这里藏有百余件11—18世纪的圣物,包括圣·布莱斯的镀金的头、手臂和腿等一批非常珍贵的藏品和画作。

杜布罗夫尼克大教堂以精致的圣坛,尤其是紫色大理石建造的圣约翰·尼波姆克(St John Nepomuk)圣坛而闻名。在宗教绘画作品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主圣坛后面的《圣母升天》三联画,出自意大利画家提香·韦切利奥(Titian Vecellio,1490—1576)的创作室。

钟塔(BellTower)建于1444年,高约31米,主要用于召集会议、发出火灾警报和其他危险信息警示等。作为古城的地标之一,与圣方济会修道院的钟塔东西呼应。钟塔上的圆球代表月亮的盈亏,下面两个蓝色方块里用罗马和阿拉伯数字表示时间;顶部有两个手持锤子的小铜人,被人们称之为杜布罗夫尼克的双胞胎“马罗”和“巴罗”(Maro & Baro),整点时分“他俩”敲钟报时(原本的小铜人现被放置于斯庞扎宫,钟塔上现为复制品。

小奥诺夫里奥喷水池(LittleOnofrio Fountain),位居钟塔右侧的拱门旁,与派勒城门的奥诺夫里奥喷水池遥相呼应。

斯庞扎宫(Sponza Palace)是少数在1667年大地震中幸存的建筑之一。建造始于1516年,建筑融合了哥特和文艺复兴风格,由拉古萨共和国首席建筑师米利切维奇(Paskoje Milicevic)主持设计,并实现了多种风格和谐相融的建筑格局。一楼为文艺复兴式敞廊,矩形内庭环绕连拱柱廊;二楼是威尼斯歌德式花窗;三楼则为晚期文艺复兴式的小窗式的直立窗户;外墙壁龛内有圣布莱斯的雕像,墙身刻着商人的信条:“我们禁止欺骗,当我们称重时,上帝在一旁看着我们”。

斯庞扎宫最初作为海关大楼,由世界各地运来的物品聚集在此等待缴税;中间的庭院完全被拱廊包围,来自各地的商人们在此热闹非凡。16世纪末,该宫成为共和国的文化中心,受过良好教育的市民成立了专门的学院,大家围坐在一起探讨文学、艺术和当时的科学成就;拉古萨第一所学校也在此宫成立;后来又先后成为造币厂、国库和银行等;如今被设为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手稿以及珍贵的历史文献可以追溯到近千年。由于保存如此珍贵的文献,斯庞扎宫也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国家档案馆之一,馆藏12世纪到共和国时期,以及19至20世纪的文献,包括7万卷手稿、10万本书籍和文件,特别有价值的是一些法律文献,如1272年的国家档案,记录当时商船、货物和旅客的资料。

斯庞扎宫广场是杜布罗夫尼克夏季盛典开幕式的举办地。

奥兰多石柱(Orlando Column)是杜布罗夫尼克最美丽的艺术作品之一,人物有些呆萌,建于15世纪,矗立在斯庞扎宫和圣布莱斯教堂之间的中央广场上。600年来,一直都是城市的自由与独立的象征。雕塑人物是中世纪最著名的骑士罗兰(Roland,?—778,扑克牌中方块J的原型,查理大帝麾下12崇高圣骑士之首,法国诗史《罗兰之歌》即颂此人,经过文艺复兴时期的过度加工,他成了不畏强暴勇者的代名词)。

在古城一座小广场上是1893年竖立的拉古萨自由诗人伊万 贡杜利奇(Ivan gondolich,1589—1638)的青铜雕像。雕像基座的4个侧面各有1幅奥斯曼时期的浮雕。

耶稣会士楼梯与教堂(the Society of Jesus Stairs & Jesuit Church)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楼梯,由罗马建筑师彼得·帕萨拉夸(Peter Passalacqua)设计,是通往拉古萨第一所大学和耶稣会教堂的必经之梯,气派壮观。耶稣会教堂矗立在大台阶尽头的广场上,尽管外表有一些沧桑,但其内部却是出人意料的精美。


主教宫(Rector’s Palace),是一座哥特+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于15世纪末为新当选的拉古萨大主教而建,后又历经多次重建,包括主教的办公室、卧室、大礼堂、管理机构和一个地牢等。宫殿中庭内的巴洛克式楼梯是18世纪重建时加上的;还有一尊富有的船主和慈善家米霍·普拉卡特(Miho Pracat)的雕像(这是根据参议院1683年的决定而立)。他在城市经济遇到极度困难的时候捐献了大量财物,这在共和国存续的1,000年当中,他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平民。


宫殿在历史上也曾是“共和国”政府的所在地,现为文化历史博物馆,内部保存着拉古萨贵族的家具、画像和纹章盾徽等,收藏有古代大师的画作和共和国时期的钱币、城市大门钥匙以及其他珍贵藏品,向人们展现这座城市的光辉历史。在夏季,这里还经常举办音乐会。



圣布莱斯教堂(St Blaise Church)为巴罗克风格,是拉古萨人为纪念其守护神而建,1667年曾遭地震破坏,于1715年再建。这是一座最让当地人起敬的教堂,其祭坛上的圣布莱斯雕像不仅躲过了地震和1706年的大火,使拉古萨人更加深信圣布莱斯是城市的守护神。

圣布莱斯是3世纪的殉道者,971年显圣给拉古萨城内的一位教区主教团成员斯托伊科(Stojko),告诉他外敌正在附近海域部署,伺机突袭拉古萨。政府听闻后便迅速采取行动,使人们免于被屠杀。自此,圣布莱斯就成为了拉古萨的主保人。


……

4

意大利语与威尼斯方言成为了拉古萨共和国文化和贸易的重要语言,从1472年到共和国灭亡,意大利语取代了拉丁语成为拉古萨的官方语言;同时,由于与附近和平共处的斯拉夫民族交流增多,并且受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化的熏陶,拉古萨成为了克罗地亚文学的摇篮。在这座城市里先后涌现出弗朗科·萨凯蒂(Franco Sacchetti,1332—1400,诗人)、伊万·斯托扬诺维奇(Ivan Stojanovic ,1829—1900,作家)等一批知名诗人、作家、语言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翻译家、科学家、外交官、画家、音乐家、歌手、演员以及奥运金牌得主等,真可谓是“地杰人灵”啊!

拉古萨的经济与财富主要是来源于海上贸易,在出色的外交技巧帮助下,城市拥有了庞大的商业船队航行于世界各地,商人们自由通行于陆地、海洋之间。他们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征服,而是在一面书写着“Libertas”(拉丁语的自由)于显著位置的白色旗帜引导下进行的贸易与航行。而这面旗帜是在1418年城市正式废除奴隶贸易后被采用的。共和国的信条是:自由胜过黄金(NON BENE PRO TOTO LIBERTAS VENDITUR AURO)。可以看出,拉古萨人自古至今都是崇尚自由的。

杜布罗夫尼克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创办于1950年的、一年一度的“杜布罗夫尼克夏季艺术节”,是一场持续45天的文化盛会,有40多个露天剧场,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建筑为布景,有国内外众多的现场表演、音乐会、嘉年华和古典戏剧等精彩节目,年年都吸引着大批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文学家、诗人和作家汇集于此。2007年,被与全球贸易领导人俱乐部进行合作的编委会授予国际金质奖杯。

守护神圣布莱斯的雕像在老城随处可见,他对杜布罗夫尼克的重要性如同圣马可(san marco,基督教《圣经》故事人物,威尼斯的护城神)对威尼斯一般重要。每年的2月3日都是守护神和城市的正式节日,居民和尊重传统以及自由与和平之权利的人都汇聚在城市中,以参加节日的游行表演。节日庆典在许多方面体都现出人类的创造性:从仪式典礼到民间歌曲,从演出到传统工艺(包括历史上在庆典时鸣放武器的制作)。这个仪式的历史可以回溯到1190年的某种形态,它增强了杜布拉古萨居民对守护神圣布莱斯的认同。

在漫长的岁月中,坚固的城墙和堡垒共帮拉古斯抵御过7次围攻,而最近一次就发生在1991年南斯拉夫人民军长达7个月的围攻与炮击,导致杜布罗夫尼克老城一度在世界遗产名录上消失。

今天漫步在老城之中,丝毫感觉不到杜布罗夫尼克曾经的创伤,所有的古迹都好像在悠长的岁月中一直被宠溺着,婷婷玉立地等候着人们的赞叹。

5

杜布罗夫尼克在一些著名的电影和戏剧中时常被提及,《海底两万里》是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1933—)主演的电影,其中一个角色就提到了:梦到自己是来自杜布罗夫尼克的小精灵

爱尔兰剧作家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在1929年来到这座城市时感叹到:“如果你想看到天堂到底是什么样子,那么去杜布罗夫尼克吧!”82年后,随着中世纪史诗奇幻题材电视剧《权力的游戏》的热播,又为这里赏赐了一个新的别称——君临城

大美杜布罗夫尼克,轻易就把心遗落在亚德里亚海万顷碧波和美轮美奂的地球天堂中……”这里的自然与人文都透着欢快惬意的地中海气息。金色的阳光下蔚蓝的大海,桅杆林立深邃诱人的港湾,白色的邮轮和鳞次栉比的红顶建筑,蜿蜒伸展在缓坡之上的“小长城”,一一呈现在眼前,令人美不胜收,意犹未尽……


责任编辑:大道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健康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